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,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,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。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、氈包或氈帳那是如何搭建蒙古包的,又為什麼會那麼堅固,可以抵抗草原的大風暴雪?

一、蒙古包的搭建

蒙古包主要由架木、苫氈、繩帶三大部分組成。製作不用水泥、土坯、磚瓦,原料非木即毛,可謂建築史上的奇觀,遊牧民族的一大貢獻。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哈日雅琪(又叫套瑙)(圓形包頂);烏尼(圓形木棍);鐵日木(又叫哈那)(支撐在地面的圓形的圍欄);木門、門檻組成。

1、首先立圍扇,木柵,就是鐵日木(哈那),即蒙古包的木製骨架。鐵日木(哈那)是以柳木條用皮繩縫編成菱形網眼的網片。將若干哈那連結,形成一個圓形柵框,就是蒙古包的牆壁。蒙古包的大小,一般由哈那的多少而定。普通蒙古包,多為四、五、六個哈那,也有八、十個哈那的大蒙古包。

鐵日木(又叫哈那)

2、鐵日木(哈那)與門進行連結,哈那有三個神奇的特性:其一是它的伸縮性,高低大小可以相對調節;其二是它有巨大的支撐力;其三是外形美觀。製做哈那的木頭一般用紅柳,輕而不折,打釘眼不裂,受潮不變形,粗細一樣,高矮相等,網眼大小一致。這樣做成的氈包不僅符合力學要求,外形也勻稱美觀。

鐵日木與門連結

3、哈日雅琪(套瑙)、烏尼與鐵日木(哈那)的連結。

烏尼

烏尼是蒙古包的肩,上聯哈日雅琪(套瑙),下接鐵日木(哈那)。其長短大小粗細要整齊劃一,木質要求一樣,其數量,要隨哈日雅琪(又叫套瑙)改變。這樣蒙古包才能肩齊,能圓烏尼為細長的木棍,橢圓或圓形。上端要插入或聯結哈日雅琪(套瑙),頭一定要光滑稍彎曲,否則造出的氈包容易偏斜傾倒。下端有繩扣,以便於鐵日木(哈那)頭套在一起。烏尼卡在鐵日木(哈那)頭的丫性叉子中,上端正好平齊為準。烏尼一般由松木或紅柳木製作。

套瑙

哈日雅琪(套瑙),蒙古包天窗,位於蒙古包頂中央,它可以排煙、通氣、照明、採光。窩呢,即蒙古包頂部的傘形骨架。注意它上面的孔,是留給烏尼(椽子)的。

套瑙與烏尼的連結

烏尼與哈那的連結

搭建好框架的蒙古包

4、再用扣繩、氈頂、細繩、捆繩、氈牆、帶子、門、門帘子等將蒙古包外面包起,基本的蒙古包就成型了。

那為什麼蒙古包可以夏季防雨,冬季防雪呢?

從對蒙古包建築的研究中我們發現以下幾個方面:

(1)關於蒙古包的穩定性的知識。人們逐漸認識這種菱形的結構卻比以往的正方形結構更為穩定,且可以伸縮。這種發現使建築的動態性,即房屋的結構需要滿足可移動、輕便和便於拆卸的要求有了實現的可能。

(2)保證蒙古包的冬暖夏涼的知識。蒙古包搭建在向陽背坡處,以避風雪;夏季則搭建在視野開闊、涼爽通風處,以防暑熱。蒙古包外圍春冬用氈子,而夏秋就因地而異多用草覆蓋。

(3)圓型對風的承受力和抵禦能力要比其他任何形狀都優越;牆圍成圓形,包頂是半圓形。風雪來臨時,包頂不積雪,大雨沖刷包頂不存水。

(4)蒙古包結構的比例關係,哈那高度和椽子長度之比等於天窗直徑與椽子長度之比等於0.615;柱高與基底直徑比是0。6112;哈那斜高與椽子長度比是0。616。其比例非常接近黃金比例。這種認識的獲得是最為神奇。

(5)蒙古包還承載著遊牧民族關於力學的知識。圖格吉扎布在研究中分析了蒙古包的扣碗形結構及其功能。他認為天窗形成蛋殼結構,相當於大梁,而它本身沒什麼自重,所以雖然強度不大,卻可以穩固地支撐起蒙古包,而且,風無論從哪個方向來,都會在蒙古包上空形成一個低壓區,所以蒙古包的爐子特別好燒。由於天窗的作用,烏尼杆受的是順長軸的壓力,而不是剪力,所以蒙古包能承受較大的壓力。

(6)制氈技術和行業。蒙古包的產生、發展與其它技術如木工、制氈、制鐵,防漏防潮等技術是分不開的,但圍繞著蒙古包建築派生出的技術和行業當屬制氈技術。由於該建築的哈那外圍主要是毛氈,所以,推動這一技術和行業的發展和興起。"元朝政府中設有制氈的專門機構,工匠達數千人,製造氈房,地毯和各類不同花色品種的氈,據記載有入藥白氈、剪絨花氈、脫羅氈、半入白礬氈、無礬百戰、雀毛氈、半青紅芽氈、紅氈、染青氈、白襪站、白氈胎、回回兼容站、白厚氈等十三種之多。""覆蓋在煙囪上的毛氈他們飾以各種各樣的美麗圖畫。在門口,他們也懸掛繡著多種顏色的圖案的毛氈;他們把著色的毛氈縫在其他毛氈上,製成葡萄藤、樹、鳥、獸等各種圖案"。

不知道小編講的是否清楚,如果覺得不錯,請點個讚,非常感謝!同時也歡迎大家一起來相互探討交流。



原文網址:https://kknews.cc/house/4vo6zjx.html